來厚德戰略定位學院,學最正宗的定位
北京盛和塾理事團隊希望我為《活法》寫序,內心很是惶恐,雖然有幸在2005年就開始拜讀《活法》一書,而后又接觸到稻盛先生的一系列著作和演講,但仍在學習與實踐階段。今年初我接受中國稻盛和夫管理顧問公司的委托,為稻盛先生的管理體系和盛和塾做定位的梳理,那就結合這方面的思考來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供大家批評指正。
我認為,針對當下人類商業所遇到的最大挑戰,稻盛和夫先生構建的管理體系具有獨特的價值和跨時代的意義:
一. 人類商業高速發展的本質是欲望的過度激發。
1840年工業革命之后,人類社會取得了很大進步:科技的日新月異、個體意識的覺醒、民主和自由的發展、尤其是1870年現代公司誕生以及管理學的普及……在人類歷史上,在還不到150年的時間里,現代公司和管理已經徹底改造了發達國家的社會和經濟結構,也正在快速改造發展中國家的社會和經濟結構。
進入20世紀以來,管理學作為一門基礎性和工具性的學科快速發展:從泰勒的科學管理,到德魯克為代表的組織管理,一次又一次賦予了人類更巨大的力量,最近半個世紀知識的廣泛應用,更是激勵著企業不斷的擴張與創造,但同時,人類的欲望也不斷被擴大和合理化,越來越難以控制。
然而,當下橫亙在我們面前最觸目驚心的鴻溝恰恰是,人類快速釋放的欲望與地球有限的自然資源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
近二百多年的工業化和欲望的膨脹,我們幾乎將地球的資源掠奪一空,目前,全球人口每年消耗著1.6個地球的生態資源,并且在2030年之前將達到2個地球。最近幾十年來,我們不得不承擔過度破壞的生態環境造成的各種異常天氣和頻發的極端自然災害。人類欲望形成的泰坦尼克號,正以史上最快的速度駛向環境的冰山。
反思過去,此次商業狂飆突進的核心驅動力是什么?毋庸置疑是欲望。現代公司和管理的普及最大程度的激發起了每個人、每個組織的欲望,而欲望的擴展并沒有與人類的道德提升同步,甚至造成了精神道德的停滯甚至退步。這正是我們所面臨的最大困境:人類管理學亟需管理的即是商業發展所激發的欲望本身。
我們該如何看待“欲望”的實質?繼弗洛伊德之后取得巨大突破的心理學家大衛·霍金斯博士,通過數百萬次測試后,發現人類的意識或者說內心狀態存在一個意識能量地圖。他認為,
“在欲望這個級別,渴望是主導情緒,沉溺上癮是欲望的產物,比如對食物、電游、娛樂、性、購物、占有金錢和權力等等的欲望。在這個水平上,人們會陷入被奴役的惡性循環,因為欲望是一種永無止境的情緒。生活的觀點是失望,因為當一個人不能獲得所渴望的東西時,失望會隨之而來。”
大衛·霍金斯所繪制的意識能量(能量值從1-1000)地圖如下:
我們可以發現在他的研究中,欲望是較為低級別的意識能量,能量值為125,很容易造成對外在事物尤其是物質消費的過度依賴,且不會擁有真正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而這恰恰是當下的商業文明中,我們所呈現的主流心理狀態。
如何能不被“欲望”的意識狀態所裹脅?大衛·霍金斯認為只有不斷提升意識能量層級,才能對現實有更正確的認識。這才會過上你本應擁有的真正快樂、完美而豐盛的人生。換言之,企業的運作者尤其是經營者本人要有高遠的信念,才有可能平衡并超越商業中欲望的能量。
西方的資本主義早期,馬克思·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為資本主義打下一根信念之樁,而隨著資本主義和現代公司的迅猛發展,其信念的堅守受到現實經濟利益的巨大挑戰。這一點著名歷史學家許倬云先生,曾經有過經典的論述:
“在上個世紀的中間,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曾經對決,基本上,資本主義的體制獲得了勝利,也就在勝利之后,資本主義已經喪失了基督教上帝恩寵的理念,也不再顧及上帝對人的期許……。今天企業界圖利之徒,與具有理想的人相比,前者人數恐怕遠遠超過后者。這一危機,也就是資本主義運作后面,不再有超越和高潔的理想作為后盾。如果企業界只是人間的豺狼,以掠奪為務,將來資本主義前途發展,可能就是愈陷愈深,陷入唯利是圖的庸俗境界,到最后也許就趨于腐爛了。”
二. 東亞文化體系對此次人類文明尤其是西方科技文明、物質文明的調和作用。
以儒、釋、道為基礎的東亞文化體系,中、日、韓三國為主要的基地,中國尤其是這個東亞文化的主體,信奉系統的大宇宙觀,相信天人合一,對于自然規律心存敬畏;并把提升內在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視為人生的本質目的,而不是一味的放縱自己的欲望。
孔子整理的《禮記》中的《樂記》,曾有記載:“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曲禮》說:“欲不可縱。”都很明顯說出人欲的動向,而認為它是可怕的,是不可放縱的。
老子在《道德經》中,更是提到“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的觀點,并將“少私寡欲”作為修養的方法和目的。
佛學的基本精神都是要求人性的自覺,破除由執為小我的后天“我執”,而返還到先天無欲大我的自性清凈。努力修正由“我執”,“愛欲”所起的種種錯誤心理和行為,滌除由惑亂心理所構成人世間的煩惱苦果。
(引自南懷瑾著作《新舊教育的變與惑》,十七章:人性與人欲)
當下的商業經營必須回歸到提升人的心智能量即心性狀態上來,進而推動組織和個人的意識能量超越欲望的層級及對于物質刺激的上癮狀態,獲得商業文明的新生,實現人類經濟、道德、環境的平衡發展。
當務之急,是如何讓作為經濟發展的主體,也是當今社會欲望膨脹的核心細胞——企業,“合理控制及引導欲望”,讓企業的發展與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高度一致,讓工作者不再過度依賴甚至超越“經濟績效刺激”,有效提升工作和生命的狀態,獲得真正的幸福。這不是僅靠企業界不斷提倡社會責任可以做到的,必須要在管理學上實現基本理念和方法的一次重大革新。
此方面,日本企業與東亞文化的結合具有獨到之處。日本近代的商魂式人物,一位是明治維新之初的澀澤榮一,奠定“論語 + 算盤”的經營之道,“論語”代表道德與責任,“算盤”代表計數與追求財富,他秉承這個理念為近代的日本創建了上百家企業。另一位是20世紀的松下幸之助,他的“自來水哲學” ——自己擁有,也給予他人,視企業為社會公器,并認為經營企業與宗教機構一樣為神圣的事業。一定意義上,他們即是日本經營者的楷模,也為日本近代的商業精神奠定了基石。
大家看過《活法》一書就會發現,作為白手起家創建兩家世界五百強企業,被譽為日本“經營之圣”的稻盛和夫先生,經營理念與此不謀而合,為人類管理學開啟了一扇嶄新的大門。他一直倡導“以人心為本的管理”,強調“提高心性,拓展經營”,認為只有人的心智能量改變并提升,公司才能持續健康發展。稻盛先生用半個世紀的時間,不斷思考、實踐、總結,形成新一代的管理學體系: “心本管理”。
三、稻盛先生心本管理哲學的三個原點:對生命、工作、事業意義的界定恰恰是源于東亞文化體系尤其中華文化中的核心特質。
我認為,稻盛先生所構建的心本管理體系有三個核心特點:
1、以“作為人,何為正確”為判斷基準,超越個體(個人/公司/國家)之私。
在《活法》和稻盛和夫的許多演講中,他多次提到任何決策一定要基于原理原則進行思考,判斷基準放在“作為人,這樣做究竟對不對?”,而不是僅放在個人或自己公司的利害得失上。這個基準具備超過國界的普遍性,對于當下欲望橫陳的商業世界恰恰是一方清醒的良藥,能從根本上解決個體之私與人類之公的巨大矛盾,推動一個以利他心為基礎的新商業文明,真正符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趨勢。
2、基于東亞文化體系,為企業界構建新的管理哲學:重新明確人生的意義、工作的意義和事業的意義。
許倬云先生對于人類走進知識社會,一直有所擔憂:“知識可以轉化為經濟力量,可以轉化為政治力量,可以轉化成法律力量。新型知識分子擁有的力量遠比戰國時期的孔子、孟子強大。但是今天的知識體系還缺了一個環,沒有結織成今天的哲學,也沒有結織成今天的價值系統。”*(引自許倬云著作《觀世變》,第一章:從中國歷史看世界未來)
21世紀以來,人類迎來知識社會,知識與企業力量的結合具備了更強大的力量。如果企業界不能構建新時期的管理哲學,以引導這股力量,對于社會而言是福是禍猶不可說。
《活法》的序言為“在混亂的時代追問人生的意義”,并且給了明確的回答:人生的意義在于提升心性,磨練靈魂。這與我們的古圣先賢,所給的答案是多么一致啊,《大學》開篇即講“誠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并且“誠意、正心”為修身為本,“修身”為齊家治國之本。
對于工作的意義,書中提到:“人類活動中,勞動帶來至高無上的喜悅,工作占據人生最大的比重。如果不能在勞動中、在工作中獲得充實感,那么,即使在別的方面找到快樂,最終我們仍然會感覺到空虛和缺憾。認真工作帶來的果實,不只是成就感和充實感,它還起到修行的作用,磨練人格,奠定我們做人的基石。”
對于事業的意義,稻盛和夫經歷過早年員工離職事件的拷問,他覺醒到企業的經營理念必須超越經營者個人的想法,最終將“追求全體員工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幸福,進而為人類和社會發展做出貢獻”作為其公司的核心經營理念。并且認為,光明正大的事業目的,最能激發員工內心的共鳴,獲取他們對企業長時間、全方位的協助。同時崇高的事業目的又給了經營者足夠底氣,可以堂堂正正,不受任何牽制,全身心投入經營。
以上的三個意義對于知識工作者時代顯得尤為重要,因為一方面,知識工作者對于組織的忠誠度和依賴度將大幅降低,組織對于知識工作者的需要高于知識工作者對于組織的需要,也意味著知識工作者個體意識的覺醒,每個人對于工作意義和人生意義的追尋將成為工作的第一驅動力。另一方面,公司與知識工作者相互依賴,我們很難僅以經濟回報及給股權就能解決持續的激勵問題。如果一個組織的使命和愿景不能得到知識工作者的高度認同,是無法有效吸引、留住并激勵他們的。而這對于中國企業尤為重要,因為中國的傳統信仰中沒有超越的上帝,中國人尤其是中國的知識分子有以天下為己任的傳統,只有企業家把企業的使命與天下的關系講清楚,才能充分調動員工的心智能量。
3、將提高心性與拓展經營辯證統一,建立系統的管理體系。
稻盛先生在管理實踐中,已經詳實的構建了心本管理四步法:
第一步,管理哲學共有:把經營公司的規范、規則和企業的目的以及正確的為人之道等內容,總結出來并編寫企業自己的《哲學手冊》,并與全體員工實現哲學共有。為此,經營者自己必須要率先垂范,帶頭實踐企業的哲學,并且不斷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
第二步,經營十二條:立足于“作為人,何為正確”這一基本觀點,如何形成一套管理機制,思考和歸納的十二項經營要訣;
第三步,會計七原則:經營中如何確立企業會計的正確原則,并且如何讓會計真正為企業管理服務,稻盛先生基于京瓷的實踐總結了會計的七大原則;
第四步,阿米巴經營:作為稻盛先生獨創的一套管理會計機制,主要為了每個部門甚至每位員工感受到市場溫度,把公司優化為類似阿米巴的小組織單元展開獨立核算,實現以管理哲學為基礎,讓全員參與經營,并持續培養具有經營意識的人才。
稻盛先生在管理中將員工的物質和精神幸福并重,實現了經營者和員工心性提升與經營成果的完美結合,形成了完備的管理理論和實踐體系。我個人認為,在人類的管理學領域,他是繼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之后最偉大的管理學家。
當然稻盛先生重點談的內容以提升組織內部的心智能量為主,更多屬于儒家所說的“內圣”心法。在全球大競爭時代,如何給予公司內部的心智能量一個準確的出口,與顧客心智實現精準對接,并動態應對競爭變化,這方面我的老師——杰克·特勞特先生發現的定位理論,當屬于儒家所說的“外王”心法,也不啻是一個獨具價值的補充,是心本管理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因篇幅所限,就不再贅述。大家可參閱他的相關著作,尤其是《定位》一書。
德魯克先生早年管理的定義是:“界定企業的使命,并組織和激勵人力資源去達成這個使命,二者的結合就是管理。”稻盛和夫和特勞特先生在此基礎上深化了人類的管理學,將管理重心圍繞心智展開,因此心本管理應定義為:“基于行業競爭格局,在顧客心智中找到一個獨特的定位機會,進而界定企業的使命,并組織和激勵企業內部的心智能量達成這個使命,二者的結合就是心本管理。”而作為企業家的首要責任恰恰是企業內外心智能量的鏈接者。
東方出版社姜社長告訴我,《活法》自從2005年在中國出版以來,國內銷量已經突破200萬冊,全球銷量已近500萬冊,可謂是最受歡迎的企業家心靈讀本。北京盛和塾理事團隊期待您盡快走進稻盛和夫先生的思想寶庫,叩啟“心本管理”大門,如果堅定的相信,持續的踐行,一定會給您的人生和公司帶來深遠的改變。
于雷
北京盛和塾 副理事長
厚德戰略定位培訓 創始合伙人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華道人文交流中心 副主任